《移树说》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移树说》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移树说》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移树说》由明代李东阳所作,写法与作者的《医戒》略同,详于叙事,略于议论,皆以亲历之事,引出深刻道理,文字朴实 。
作品原文
移树说
予城西旧茔久弗树(1),比辟地东邻(2),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3),高可二三丈(21),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4),中留宿土,坎其四周(5),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6),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稜(7),絙树腰而卧之(8),根之罅实以虚壤(9),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次。棚木而床(10),横载之,曳以两牛(11),翼以十夫(12),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武(13),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14)。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条干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15)。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16)。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17),俾从贤士大夫游(22),有所观法而磨砺(18),知新而聚博(19)。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20),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作品注释
(1)予城:指作者故里湖南茶陵。旧茔:祖坟。
(2)比:近来。
(3)盈拱:合抱。
(4)规:环绕树根划定所掘坎穴之面积。
(5)坎:掘土成坎,用作动词。
(6)碇(dìnɡ):停船时用以沉落水中的石块,类今之锚。
(7)陊(duò):毁坏。稜:指土坎之类某一边。
(8)絙(ɡěnɡ):大绳。这里作动词,指以词捆缚。
(9)填。虚壤:所挖的浮土。
(10)棚木:架木。
(11)曳:牵引。
(12)翼:协助。
(13)百武:百步。
(14)门:指墓门。
(15)尔:通“耳”。
(16)乡贡:即乡试,录取者为举人。
(17)方:正道。
(18)观法:观摩,效法。
(19)聚博:积学博识。
(20)诎(chù):通“黜”,摈退不取。有司:指考官。
(21)可:约,将近。
(22)俾:让。
作品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茶陵派的核心人物。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诗坛首领,《明史·文苑传序》说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在明初台阁体与明中叶前后七子之间起了过渡作用。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