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凿壁偷光》成语又作《凿壁引光》、《凿壁借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作品原文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作品注释
1、不逮:烛光照不到
2、逮:到、及
3、乃:就
4、穿壁:在墙上凿洞
5、邑人:同县的人
6、大姓:大户人家。
7、文不识:指不识字。一说,人名。
8、与:帮助
9、佣:雇佣。
10、佣作:做雇工,劳作。
11、偿:报酬。
12、求:要。
13、怪:感到奇怪。
14、愿:希望
15、资给:借,资助。
16、以:用
17、遂:于是。
18、大学:大学问家。
作品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文言文语法现象
文中”怪“字,多做意动用法。意为感到奇怪。
文中最后一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中,后俩分句均为省略句,前面省略宾语(匡衡),后面省略主语(匡衡)
“资给以书”除了是省略句还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解释为“以书资给(匡衡)”,即把书借给匡衡读
作品含义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作品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养家。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人物介绍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匡谈村)人。是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3]
作者简介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汉人,出居长安,为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德之孙,刘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刘秀。
古文经学的继承者,曾与父亲刘向编订《山海经》。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刘歆率"之称。后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