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逃暑》文言文赏析

发布者:闲云悠雨 时间:2024-12-5 22:18

《郑人逃暑》文言文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人逃暑》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人逃暑》文言文赏析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1]于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从阴。及[6]至[7]暮[8],反[9]席[10]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11]阴,而患露[12]之濡[13]于身。其阴逾[14]去[15],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太平御览·人事部》

注释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迁移

4.衽(rěn):卧席

5.以:为了,目的是

6.及:直(到)

7.至:助词不译

8.暮:黄昏

9.席:睡

10.于:了

11.从:跟从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湿

14.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15.去:离开

全文翻译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句翻译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

作者简介

《郑人逃暑》出自《太平御览》,该书是由宋太宗诏令李昉、李穆、扈蒙等大臣共同编纂的一部类书.

李昉(925年-996年),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他是北宋初年的名相,也是一位文学家。李昉曾在后汉、后周等朝代为官,入宋后,更是备受重用,曾三次拜相。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颇高,参与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这些书籍对于保存和传承古代文化典籍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当时的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需要寻找各种方式来避暑,这篇寓言故事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化中,寓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传达深刻的道理。《郑人逃暑》体现了古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运用生动的事例来教育和启发人们,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规律、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和探索.

作品欣赏

故事内容:故事讲述了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白天随着太阳移动,他挪动卧席跟着树影避暑。到了晚上,他依旧按照白天的方法,随着月光下树影的移动挪动卧席,结果却被露水沾湿了全身,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

蕴含哲理:这则寓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而要随着事态的发展随机应变,认识并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郑人一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会遭受损失.

作品特色

语言简洁:全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明了,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郑人避暑的行为和结果,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叙述,却能将故事清晰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形象生动:通过对郑人行为的细致描写,如“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生动地展现了郑人机械地跟随树影移动卧席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郑人在树下忙碌的身影,使故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寓意深刻:以小见大,从郑人避暑这一简单的生活事件中,引申出了关于人们对待变化的态度和方法的深刻哲理,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受到启发,引发对自身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反思,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