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轴不如一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千轴不如一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轴不如一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翻译
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读书人的圆领大袖外套沿着围栏亲自推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自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主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谁知,主考官读后却拍案叫绝,连连称赞,立刻把张景的文章评为优等。“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一时被文人士子们传为趣谈。
【注释】
①柳开:北宋人。
②任气:任性气盛。
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④主司:主考官。
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
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
⑦引试:面试。
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
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文言知识】
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故事背景与内容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讲述了两位文人柳开和张景在科举考试中的不同表现及其结果。柳开年轻时任性气盛,大言凌物,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他将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穿着华丽的衣服进入考场,试图以此骇众取名。然而,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发现其意境一般,文采平平。相比之下,张景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却得到了主考官的高度赞赏,并被提拔为优等。因此,时人流传着“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的佳话。
寓意与启示
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故事首先揭示了质量与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柳开虽有千轴文章,但质量平平;而张景虽只献一书,却字字珠玑。这告诉我们,在追求成就和成功时,不应只关注数量,更应注重质量。有时候,质比量更重要。
外在与内在:柳开通过华丽的衣服和庞大的文章数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但这种外在的展示并未赢得主考官的认可。相反,张景以内在的才华和扎实的文学功底赢得了主考官的赞赏。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才华和实力不是靠外在的包装和炫耀来体现的,而是需要内在的积累和修养。
公平与正直:主考官的公正和正直也是故事中的亮点。他没有被柳开的外在表现所迷惑,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眼光和判断力,选拔出了真正有才华的张景。这告诉我们,在评价人才和选拔干部时,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自我反省与成长:柳开在考场失意后,痛定思痛,开始反对华靡文风,努力展示文字的质朴和意境的深远。这种自我反省和成长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勇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自己。
文学价值
《千轴不如一书》不仅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的故事,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沈括通过生动的叙述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将两位文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故事中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整个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千轴不如一书》是一则具有深刻寓意和较高文学价值的古代故事。它告诉我们不要光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不要只追求外在的包装和炫耀而忽视内在的修养和实力;在评价人才和选拔干部时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应勇于反思并努力改进自己。这些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