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发布者:石狼 时间:2024-7-19 08:46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虚词整理

资料1: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资料2: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如:

①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③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

①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

①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①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②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

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