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简介和元曲有何特点

发布者:章豆豆 时间:2024-3-18 03:17

元曲简介和元曲有何特点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元曲简介和元曲的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元曲简介和元曲有何特点

简介:

元曲又称夹心。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特点1: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特点2: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

如窦娥冤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

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

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窦娥冤》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

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

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

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

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