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清平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宋代: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译文:
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
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月光下的浣纱女身姿娇美。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
注释:
清平乐:词调乃两片,前片四句字数号码为四五七六,后片则六六六六也。
鞚:马笼头,代指马。
娉婷:形容女子娇美的身姿。
稚子:婴儿、幼儿。
赏析:
此词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写栖宿在芦苇丛边的白鹭的睡态:头朝着水边的沙滩,睡梦中时不时地晃动身躯;下片写水边浣纱女,在月光下,浣纱女边劳作边嬉戏,浣纱女出门浣纱,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急忙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孩子。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上片写物,下片写人,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出一幅清新的农村风景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作者简介
辛弃疾的称号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庆超合称“济南二安”,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彼时的宋朝北方已经沦陷,其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任职,但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冀有一日能与金人决一死战,恢复中原。辛弃疾不断目睹在金人的统治下,汉人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于是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公元1161年,辛弃疾参加了起义军反金,次年与南宋朝廷取得了联系,后以其勇敢与果断得到了宋高宗的任用,授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虽有着出色的才干,但其豪迈倔强的性格与执着北伐的热情却成了他在仕途发展的最大障碍,且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他始终得不到重用,官职最高也仅为从四品的龙图阁待制,因而其大部分时间都在闲居中度过。后被罢免职,辛弃疾便到上饶隐居,其后也曾出山做过两次官,但其满腔爱国热情却始终没有发展之地。公元1207年,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但彼时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已身染重病,带着爱国之心与忧愤之情离开了人世,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什么样的人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词不仅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更是擅长借古说今。不只是有着英雄末路的悲壮,还有不少休闲的田园风光。在苏轼之后又大大的开阔了词的题材范围,拔高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地位使得词可以和诗相提并论。
辛弃疾不只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还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的帅才。辛弃疾早年的时候生于金国的殖民地之中,但是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华,还我华夏大好河山。在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辛弃疾带着2000多人起兵反金,后来辛弃疾和南宋接触,受到南宋的礼遇,也就留在的南方。
但是那儿是主降派的地盘,辛弃疾毕竟是一个渴望杀敌报国的人,和那群整天想着求和的人并不相投,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虽然如此,但是辛弃疾还是致力于抗争到底,向皇帝上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其中客观的分析了当时双方的战力差距,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增强大宋实力,力图恢复中原的好举措,但是他的上疏并没有得到上层的重视。
辛弃疾一生报国无路,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说是有得有失。辛弃疾的诗词内容丰富,有的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揭露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的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这些作品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拯救大宋,驱逐鞑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