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发布者:绿肥红瘦 时间:2025-1-17 15:24

《扁鹊见蔡桓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扁鹊见蔡桓公》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释]

扁鹊(què):战国时期医学家(前407年~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蔡桓公:齐国国君,田齐桓公(前400年~前357年),因迁移国都至河南上蔡被称为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

立:站立。

有间(jiàn):一会儿。

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恐:恐怕,担心。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 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肌肤:肌肉。

将:要。

应:答应,理睬。

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

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还(xuán)走:远远地看见桓侯,小步后退着走。还:通“旋”,转身。走:小步快走。

故:特意。(另解:于是。)

汤(tàng)熨(yùn、wèi):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及:达到。

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

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请,询问。)

使:指使,派人。

索:寻找。

遂(suì):于是,就。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有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病在皮肤的纹路里,要是不治,恐怕会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说:“医生总好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作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如今在皮肤肌肉之间了,要是不治,就会更加厉害的。”桓公没有理睬(他)。扁鹊走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公,说道:“您的病在肠胃一带了,要是不治,还会更恶化的。”桓公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又很不高兴。

(再)过十天,扁鹊望见桓公,转身就跑。桓公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回答道:“病在皮肤的纹路里,热水焐和药物热敷的力量就能够得着;病在肌肉一带是针刺疗法的力量就够得着的;病在肠胃一带,是火齐汤的力量能够得着的;(要是)病在骨髓一带,那就是管生死的阎王爷的事了,(人是)无能为力的。现在病已经在骨髓里了,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感到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终于病死了。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韩非子》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重要注解与阐释著作。韩非曾以“欲制物于其细”的观点,借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重新阐释了《老子》中“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学命题,文章集结于《韩非子·喻老》,在剔除老子哲学消极玄虚的弊病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进一步发展了其朴素辩证法。《扁鹊见蔡桓公》即出于《喻老》篇,是为讲述扁鹊为蔡桓公多次“诊病”而蔡桓公却多次“忌医”的故事,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生活哲理。

[鉴赏]

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诉人们讳(huì)疾忌医的后果的严重性,它能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比如: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何对待别人正确的批评,如何见微而知著,防患于未然等。

故事一开始写扁鹊三劝桓公及早治病,而桓公“不悦”、“不应”,反而怀疑扁鹊想“治不病以为功”,直到病入膏肓,扁鹊“望而还走”,仍不觉悟。接着通过扁鹊回答桓公派来的人的质询,点明文章的中心——要“图难于其易”,如果病入膏肓,就不可救药了。最后,以桓公之死证明扁鹊的预见和不“图难于其易”的恶果。

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记叙桓公病情的发展,层层推进,脉络分明。文章的语言既准确又生动。随着病情的发展,扁鹊的语气也因之而异:“病在腠理”时用“疾”,“疾”加深后用“病”,轻重分明。说对方的病“将恐深”时还只是担心,说“将益深”时是肯定,说“无奈何”时则是绝望。再如写桓侯听到扁鹊说他“有病”时,不是“不应”就是“不悦”,甚至怀疑对方用心不良,断言“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刚愎自用,傲气凌人,可是等到“体痛”难熬时,他又派人急“索”扁鹊,那种病入膏肓,急于求治,害怕丧命的惶恐心情与前面的刚愎自用,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听惯了颂歌的统治者的顽固和愚昧。

作者简介

韩非(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