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昔》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忆昔》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译文:
回忆往日曾随军强渡渭水,在马背上看着遗民提着酒浆对我们哭诉。
夜里躺在高山上看着繁星,白天又在战车上眺望着胡虏逃跑的烟尘。
都认为功名屈指可得,谁知道老了病了只能独自徘徊。
一盏青灯下握着书卷徒然痛哭,怎会想到竟是这世上的失意之人。
注释:
壶浆:指酒浆。
高冢:即高山。
迫逐:等于说很快可以求得。
逡巡(qūn xún):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卷:指史籍。
流涕:流泪。
赏析:
“忆昔”这个题目,一般地说都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昔日生活的回顾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这首诗即分两部分来写。
前两句写初到南郑。从南郑跨越秦岭,出大散关,即临渭河,所以说“出渭滨”。首句写作者当年曾随军强渡渭水,次句写关中百姓慰问宋军,并向他们泣诉在被占区所受到的屈辱,言外之意就是殷切期望宋军收复失地。三四句写在南郑的活动。这两句用“昼”“夜”概括全天活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准备工作的炽烈感情。
后四句是忆后的悲愤心情。“共道功名方迫逐”,用“大家都认为”功名屈指可待来展示诗人当年的壮志。“岂知老病只逡巡”,用“没有料到”作转折,使前面句句之意急转直下,至末二句则与前半首形成鲜明对比。如今他一边抚摸书卷,一边流泪。诗人灯下披览史书,联想自己,不由得悲从中来。
此诗在章法上,每两句构成一个小的意群,再由这四个链条组成全篇,结构天成,思路精密。语言运用上,作者深于锤炼,比如“壶浆马首泣遗民”,一句三意,写尽了北方遗民的心情。第六句用“逡巡”写眼前,不仅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而且刻画出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
创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赴南郑(汉中)襄赞军务,遂在当时的抗金重地南郑过了一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军旅生活。这是陆游一生中唯一身临前线的机会,他认为驱逐金兵、立功酬志的时候到了。因而他会同王炎积极策划收复长安。然而,南宋最高统治集团苟安偷生,坚持投降路线。所以,正在王炎和陆游认为长安唾手可得的时候,王炎被调离任,陆游也改任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对此,陆游是不甘心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局的变化,使他越来越感到希望渺茫。诗人晚年,写了相当多的诗词回忆他这段军旅生活,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此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当时诗人处于闲职,以中奉大夫衔提举冲祐观。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对往昔从戎经历的回忆以及对当下境遇的喟叹。
开篇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诗人回忆当年从戎出征至渭水之滨,沿途遗民们提着酒浆迎于马首,哭诉着沦陷之苦,这一情景既展现了百姓对王师的期盼,也凸显了诗人彼时壮志满怀,渴望收复失地的决心。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描绘了诗人从军时紧张而忙碌的战斗生活。夜晚登上高冢观测星象,试图从星象中窥探战争的吉凶;白昼则爬上巢车瞭望敌军动向,足见其对军事行动的高度投入与关注。
前四句通过对往昔从戎生活的细致描述,勾勒出一幅紧张激烈的战争画面,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诗意陡然一转。曾经大家都以为功名即将唾手可得,可谁能料到如今诗人却因年老多病而只能徘徊不前,一事无成。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尽显无奈与失落。
最后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诗人在孤灯之下,抚摸着书卷,不禁泪流满面。他想到世间不知还有多少像自己这样的失意之人,将个人的失意之感拓展到对天下失意者的同情,情感进一步升华,饱含着无尽的悲愤与沉痛。
整首诗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将往昔的豪情壮志与如今的老病失意相对照,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同时,诗人借自身经历,反映出南宋时期众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体现了陆游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