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烛影摇红·芳脸匀红》鉴赏及译文答案参考
周邦彦《烛影摇红·芳脸匀红》鉴赏及译文答案参考
周邦彦的《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是一首充满怀旧之情的词,通过对一位美丽女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之恨的无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邦彦《烛影摇红·芳脸匀红》鉴赏及译文答案参考,仅供参考。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宋代:周邦彦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译文
香喷喷的脸儿。胭脂敷得均匀,黛色的眉毛,勾画得精巧玲珑。这淡妆正是宫中的式样。她那种天然生成的风流气质,全在一双娇波欲流的妩媚眼睛里。我们很早就互相属意称心,在筵席上常常眉目传情。也曾有好几次见面,但仅仅是见面,哎,倒不如不见面更好些!
红色的烛光摇晃着,更深夜残。筵席散了。美好的春宵,我们只觉得它太短。啊,当时谁知道会有唱《阳关曲》的一天?可是到头来竟是天涯远隔。离恨绵绵。有什么办法啊,一切都已经雨散云收了。当春天来时,我只能倚着栏杆,泪流满面,眼看着海棠花开尽,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还独自在黄昏的庭院里苦苦地思念着你。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注释
烛影摇红:词牌名,又名“玉珥坠金环”“忆故人”“秋色横空”等。以毛滂词《烛影摇红·送会宗》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的变体。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用以画眉。
萦心:萦系于心。可惯:称心爱宠。
顾眄(miǎn):回视;斜视。
争如:怎似,何如。
谁会:谁知道。阳关:即《渭城曲》。唐代王维作。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赏析
周邦彦这首《烛影摇红》是奉旨“增损”修改他人词作而成的。对于改写者来说,这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首先是奉旨修改,宋徽宗以原作不够“丰容宛转为恨”,下令修改。要迎合精通音律的皇上心意,做到“丰容宛转”,这的确是一件难事;修改他人的作品,尤其是一首较为成功的作品,既要保持原作意旨、风格,又要使之更完美,更上一层楼,这又是一难;对于清真这样已经成名了的作家,修改他人之作,自亦需写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此为三难。而难能可贵的是,周邦彦把这三者都做到了,且做得天衣无缝。
首先周邦彦拓展了词作的容量,上片全为其所增写,并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原作主要是写离情别恨,周邦彦便在上片把时间往前推移,着力刻绘这位女子的美貌,以及两人的心心相印。这便为下片叙写思2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刻画这位女子的美貌,改写者抓住她的“娇波眼”米做文章。其“芳脸”、“黛眉”虽然也精致,但“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这便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女子的风韵。这位女子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还顺心于他,致使他“几回枢见,见了还休”,以致有“争如不见”之叹。这样,上片由”风流天付”写到相见倾心,便为下片的描写旧思,作了准备。
周邦彦“增损”的笫二步,便是在下片,即原作上作了几处改动。改动的原则是更能使原作的意旨和主题得到表现。原作第二、三、四句为“向夜阑,乍洒醒,心情懒”,周词改为“夜阑饮散春宵短”,不仅较原作精炼,而臣还写出了男主人公夜阑饮散之后的孤独,这样就为下一句叙写回忆思绪作了铺垫。第二个改动之处是“当时谁为唱阳关?”原作为“尊前谁为唱阳关?”周词的改作最主要之处是将原作的简单叙述眼前之情形改为回忆往昔,这样不仅在写法上显得婉转,有波折,避免了直说、直叙之弊,更重要的是突出显示了主人公的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正因为有上片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铺垫,打肓此铭心的思念,从整首词作看,也显得浑然一体。第三个改动之处在“争夺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原词为“无奈云沉雨散,凭闹干,东风泪眼”这一层改动的关键句在“无奈”改成“争奈”,粗看两词并无什么很大区别,ffi细辨起来,“争奈”除了有“无奈”的意思外,还有承受不了的意思,表露了男主人公为相思之情所重压。还有“云收雨散”,“东风泪满”都较原闻有少许改动,改动的结果,就是内含更显深广,更加突出了主题。
第三,这首词经过一番“增损”,不仅使原作的意旨更加突出,而且还商’深打上周词的风格烙印。如经过改写后,全词在篇章结构上显得严密而有最次,且多变。周邦彦抓住离恨这一主题,在现实与同忆上做文章,于腾挪顿挫开合之中,多层次地表现离恨别绪,避免了过多直说、直叙而造成的弊病,厨词之讲究用字,用典是相当著名的,该词囿干原作,没有用什么典故,但叉闲其是改写,庄讲究用字上是很突出的,这在上面已经阐述了。
名家点评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下字运意,皆有法度。”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创作背景
该词为政和七年(1117)提举大晟府期间所作。据《历代诗馀》引《古今词话》,王都尉有《忆故人》词云:“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凭栏杆,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辞,而以首旬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芳脸轻匀……黄昏深院。”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阅读理解答案
1、问题: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刻画女子形象的?
答案:上片通过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女子形象。如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对女子的脸色、眉毛和妆容进行了细致描绘,展现其面容娇美、妆容精致;“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着重刻画女子的眼睛,突出其眼神的妩媚动人、富有神韵,将女子天生丽质、风流韵致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通过描写女子在酒席间频频向主人公暗送秋波的神态,表现出女子对主人公的倾心,进一步丰富了女子的形象。
2、问题:下片中 “夜阑饮散春宵短” 一句有何作用?
答案:“夜阑饮散春宵短”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片的酒席场景,引出下片主人公在饮散之后的孤独和对往事的回忆。在内容上,“夜阑”“春宵短” 点明了时间和情境,夜深人静、春宵短暂,与上片的热闹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在饮散之后的孤独寂寞之感,为下文抒发离恨别愁做铺垫。
3、问题:请简要分析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这三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三句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海棠盛开、燕子归来的暮春景象和黄昏时分寂静的深院,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凄凉的氛围。海棠和燕子是春天的典型意象,本应是美好的,但在词中却衬托出主人公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深院黄昏的寂静,更加强化了这种孤独感,将主人公的离恨别愁、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内心的惆怅都融入到这一幅暮春黄昏的图景之中,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4、问题:结合全词,说说 “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中主人公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
答案:一方面,主人公与女子之间虽早已心意相通、相互倾心,但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在一起,相见之后反而会勾起更多的愁绪和无奈,所以见了之后更加痛苦。另一方面,相见之后可能面临着分离的痛苦,或者两人之间存在着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使得主人公觉得相见不如不见,这种感慨深刻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纠结以及对女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奈之情。
5、问题:本词在艺术特色上有哪些显著特点?
答案:首先,在结构上,上片着重刻画女子形象和两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下片则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织,抒发离恨别愁,整首词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次,在描写手法上,既有对女子外貌、神态的细腻描写,如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又有借景抒情,如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将情感与景色相融合,生动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情感。再者,在语言上,词藻典丽精雅,如 “风流天付与精神”“娇波眼” 等词语,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体现了周邦彦词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