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许行原文及翻译
有关许行原文及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许行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人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1)为:治,指信奉。神农之言:神农的学说。战国时的农家学派,假托神农以宣扬自己的主张,故称为“神农之言”。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教民耕稼。许行:战国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遗事迹不多,只是在本篇中可以约略地看出他的主张。
(2)滕:春秋战国时的小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山东滕县境。
(3)踵门:亲自登门。文公:滕文公,定公之子。
(4)受:得到。廛(chán):古代一个成年男子所有之地。氓:民,偏远之民。一说指自他处归附的民众称氓。这是许行自谦的说法。
(5)处:居处,指田地房舍等。
(6)捆屦:指做麻鞋。做麻鞋时要不断敲打使之致密,故称为捆。捆,敲打。
(7)陈良:楚国的有名儒者。
(8)耒耜:古时的两种农具。宋: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境。
(9)“尽弃”句:完全抛弃了原来学习的儒家学说而向许行学习。
(10)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是与民众共同耕种,自食其力,亲自执炊做饭,并且还要管理国家。饔飧:熟食,早餐为饔,晚餐为飧。在这里作动词用,做饭。治:治国。
(11)仓廪:谷仓。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府库:贮存财物之所。
(12)厉民:虐待百姓。厉:病,虐害。
(13)恶:何,怎么。
(14)必:必定,一定。
(15)冠: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戴帽子。
(16)奚:何,什么。
(17)素:未着色的绢。这里指用生绢做成的帽子。
(18)害:危害,妨碍。
(19)釜甑:炊具。釜:锅一类炊具。甑:瓦制蒸器,后代用竹木做成,即蒸笼一类炊具。爨(cuàn):烧火煮饭。铁:指铁制农具。
(20)陶冶:制陶和冶炼。这里指从事制陶和冶炼铁器的手工业者。
(21)为:做,从事。
(22)“舍皆”句:意思是什么东西都从家里面拿来用呢?舍,通“啥”,什么。宫,住所。战国时代,一般人的住处都可称宫。
(23)纷纷然:杂乱的样子,这里指频繁。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24)惮:害怕。
(25)“有大人”两句:意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情。大人:这里指在上位的人,即统治者。《孟子》中常常以“大人”与“小人”、或“君子”与“小人”对举,“大人”、“君子”常指在上位的人或有德者,而小人则指民众。
(26)一人之身:指一个人的需要。身,自身,此指自身之需。
(27)备:具备。
(28)率:导,引导。路:通“露”,败坏,穷困。
(29)食:动词,供养。
(30)平:平安,安定。
(31)畅茂:繁茂。
(32)登:成熟。
(33)偪:同“逼”,威胁。
(34)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
(35)举:举拔,选拔。敷治:普遍治理。敷:遍。
(36)益:传说是舜时主持火政的官。掌火:主持火政。
(37)烈:火势猛烈。这里用作动词,指点燃大火。焚:烧。
(38)九河: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据记载,这九条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
(39)瀹:疏导。济、漯(tà):济水和漯水。济水故道今为黄河夺占,漯水湮没。注:灌注,流入。诸:之于。
(40)“决汝”二句:极言禹疏导江、淮流域水道之功。决,开挖、加宽。汝,汝水。汉,汉水。排,疏通壅塞。淮,淮河。泗,泗水。今只有汉水入长江,其他三水都不入长江。
(41)后稷:传说中周人的始祖,名弃,曾为帝尧的农师,教人耕作,所以称“稷”。稼穑(sè):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获。
(42)树艺:种植。五谷:古代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
(43)人之有道:意指做人的道理。
(44)逸居:过安逸的生活。教:教化,教育。
(45)有:又。
(46)契:传说中商人的祖先,帝喾之子,曾为舜的司徒。司徒:古代官名,掌人伦教化。
(47)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原则,即下文的“父子有亲”等等。伦:常。
(48)叙:同“序”,次序。
(49)信:诚信。
(50)放勋:传说为帝尧之号,一作帝尧之名。日:每天。劳之来(lai)之:指劝勉抚慰人民。来,作“”,慰勉。之,代词,指民众。下同。
(51)“匡之”句:意思是纠正他们的邪僻之心。匡,正。
(52)辅:帮助。翼:卫护。
(53)振德:救助并施以恩德。振,通“赈”。
(54)皋陶:人名,舜的贤臣,主管司法。
(55)易:治。
(56)为天下得人:求得能治理天下的人。
(57)与:给与,传给。易:容易。
(58)“惟天”两句:意思是只有上天是大公无私的,只有尧能效法它。大,无私。则,取则,效法。
(59)荡荡乎:广大的样子。无能名:不能称说。指尧的恩德广被,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60)巍巍乎:盛大的样子。与:参与。以上孔子的几句话见《论语·泰伯》,文字、内容与孟子所引皆有不同。
(61)亦:只是。
(62)用夏变夷:用华夏族的礼义改变夷族的风俗。夏,诸夏,指华夏族。夷,华夏族称居住在东方的少数部族为夷,也泛指外族。
(63)楚产:生于楚,意思是楚国人。
(64)悦:悦慕,喜爱。周公:西周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周文王子,武王弟,名旦。武王死,辅佐成王安定周初天下,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封于鲁。
(65)“北学”句:意思是,向北方的中国学习。
(66)或之先:或先之,指有人能超过他。之,代陈良。
(67)事:侍奉,指跟从学习。
(68)倍:通“背”,背叛。
(69)治任:整理行装。任,抱,载,指行装之类。
(70)揖:拱手礼,是古时朋友见面或分别时的常礼。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71)反:同“返”。
(72)场:墓前平地,供祭祀时用。传说孔子死后,子贡设篷帐守墓三年。
(73)“子夏”句:诸人皆是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似,貌似。圣人,指孔子。
(74)强:勉强。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道著名。
(75)江、汉:长江,汉水。濯:洗濯。
(76)秋阳:秋天的太阳。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周之七八月正是夏正五六月,正是阳光最强的时候。暴:同“曝”,晒。
(77)皜皜:光明的样子。尚:上。这句意思是说孔子的盛德光明,不是江、汉,秋阳的作用可以比得上的。以喻不能拿有若和孔子相比。
(78)南蛮:对楚人的贬称,这里指许行。鴃(jué)舌:比喻难听的语言,如同鸟叫。鴃,伯劳鸟。
(79)“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见《诗经·小雅·伐木》篇。幽谷,深谷。乔木,高大的树木。
(80)《鲁颂》:《诗经》中的一部分。此处所引见《诗经·鲁颂·閟宫》篇。戎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两个少数部族。膺:打击。荆:楚国;舒:春秋时南方的一个小国,为楚的盟国。惩:惩罚。
(81)子是之学:意思是你却去学这些。是,代词,此、这。
(82)贾:通“价”。
(83)伪:作伪,欺诈。
(84)相若:相同,一样。
(85)齐:同,一样。
(86)情:实情,常情。
(87)“或相”三句: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倍,一倍。蓰(xi),五倍。
(88)比而同之:指同等看待。比,并列。
(89)巨屦小屦:制造粗糙的麻鞋和制造精细的麻鞋。一说指大小不同的麻鞋,亦通。
(90)相率:相互引导。率:率领,引导。
翻译译文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处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处。他的徒弟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物,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徒弟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物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伤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伤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可以吗?”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