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者:凉月入秋 时间:2024-12-22 13:38

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牧童词》是唐代诗人储光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出自《唐诗别裁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牧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牧童词

朝代:唐代

作者:储光羲

原文: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翻译

无需多言田野的遥远,也不必提及山坡的幽深。

心中挂念的是牛群温顺,不会扰乱牧童的平静心神。

圆顶斗笠遮住我的头,宽大的蓑衣披在我身上。

我正担忧夏日的暴雨,又怕冬日的寒风侵袭。

大牛隐没在层层山坡,小牛穿梭于近旁树林。

同类间的欢腾互相激励,碰到事物就发出歌唱。

短暂的快乐就在眼前,何必在意声音的高低呢。

注释

牧田:田野。

远:遥远。

牧陂:山坡。

深:幽深。

牛驯扰:牛群温顺。

牧童心:牧童的平静心神。

圆笠:圆顶斗笠。

长蓑:宽大蓑衣。

暑雨:夏日暴雨。

寒阴:冬日寒风。

层坂:层层山坡。

近林:近旁树林。

同类相鼓舞:同类间的欢腾激励。

取乐须臾:短暂的快乐。

声与音:声音的高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牧童在田野中放牛的平静生活图景。开篇“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表达了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安心,没有过多的焦虑和抱怨。紧接着,“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显示了牧童对待牛只的专注和从容,即使面对需要管理的活泼牛群,也不至于让他的心神紊乱。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则是写牧童在烈日下用草笠遮阳,用长长的野草覆盖着自己,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炎热之苦。接下去,“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表现了牧童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忧虑,不仅担心酷热的太阳带来的骤雨,也害怕阴冷天气的到来。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描绘了牛群在山坡和林间自由自在地活动的情景。紧接着,“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则是对牧童与牛之间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他们似乎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互相理解,甚至在无声中达成一致。

最后,“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中的快乐态度,不必去追求过多的欢愉,只是在短暂的闲暇时光中寻找那份平和与满足。整首诗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美好境界。

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牧童词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翻译: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走出树林,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赏析: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