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

发布者:窈窕美男 时间:2024-12-17 12:19

《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

穿井得人原是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用来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穿井得人》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议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议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作品欣赏

故事内容:《穿井得人》原文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这个故事讲述了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不用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却被传成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后来经过查证才真相大白。

主题思想:它通过一个简单的传闻故事,讽刺了那些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现象,提醒人们对待传闻要谨慎,要经过思考和验证才能相信和传播。同时也反映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的社会现象。

艺术手法:故事短小精悍,情节一波三折。先是丁氏的话被误解,接着谣言在全国传播,最后经过宋君询问才澄清事实。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对信息传播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出自《吕氏春秋》,该书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繁荣但信息传播相对混乱的时期,各种学说、观点和传闻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作者通过收集和整理这类故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如人们轻信传言、不注重事实核查等现象,目的是对社会风气进行纠正和引导。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及其门客集体创作的成果。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他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本是阳翟(今河南禹州)的大商人,在赵国邯郸遇到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帮助子楚登上王位,自己也成为秦国的相国。在他执政期间,广纳贤才,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作品特色

思想的综合性:作为杂家著作中的一则故事,《穿井得人》融合了多种思想理念。既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批判,符合法家注重社会治理和纠正不良风气的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道家冷静看待事物、避免盲目跟风的思想。

语言的简洁性:全文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表述。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了故事的背景和起因,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古代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故事的典型性: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它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见的信息传播场景,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乃至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能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从中得到启示。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