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发布者:留在记忆中 时间:2024-10-16 03:28

《鄂州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鄂州南楼》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出色地描绘了武昌的繁华的都市风光。此诗前三联写中秋之夜所见南楼及江、城形胜;尾联抒发思乡归隐之情。此诗多用典故,化而不露,气势亦较为遒壮,语言清丽,风格温婉,意境超脱!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鄂州南楼》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鄂州南楼

宋·范成大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

词语注释

①鄂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治所每江夏(今武昌)。

②南楼:指武昌黄鹤山上的南楼。

③汉树:汉阳的云树。

④蜀江:指长江。

⑤烛天:灯火照彻天空。

⑥摇月旌(jīng)旗万里舟:形容船舰之多,旌旗把月光搅动了。《入蜀记》:“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又云:“观大军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鲜明,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

⑦鲈乡:莼鲈乡,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菇菜(茭白)、莼羹、鲈鱼脍,即弃官南归。作者是吴郡人,故云。

⑧垂钓手:作者自谓。

⑨武昌鱼:盛产樊口。即樊口鳊鱼。又称“缩项编”。吴主孙皓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市),陆凯上疏切谏,引用《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作者亦引此以自嘲未得归隐。

⑩淹留:停留,久留。

作品译文:

中秋之夜,是谁吹起悠扬的玉笛?黄鹤山上,触动了思乡的游子。

对岸汉阳的树木,含情历历;脚下的江水环绕流去,悄无声息。

沿江的市面灯火烛天,三更不熄;江上的船只迤逦相连,旌旗摇曳。

可笑啊!我本该是鲈乡垂钓的隐士,如今却逗留武昌,忘记了归期。

历史评价:

清·纪昀:“声调自好,然而浮声多于切响矣。”(《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清·贺裳:“此石湖帅蜀归过鄂州作也。古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却如此点化,何减回道人半黍。”(《载酒园诗话》)

文学赏析:

石湖之诗,以清新浅切为特色,如此遒壮之什,集中并不多见。诗中把前人成句及轶事歌谣,点化熔裁,浑成如己出,可见其功力。就声情气象来看,置于放翁集中,可乱楮叶;若与老杜比,则气象差近而少其沉郁。纪昀评诗,持论伤严。所谓“浮声切响”,与原初意义也有区别。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原是指音之清浊。何焯《义门读书记·文选》云:“浮声切响,即是轻重。”而纪昀先肯定此诗“声调自好”,可见后面所谓“浮声”、“切响”另有所指。盖其所谓“切响”,即切合题旨或深刻警切之句,而“浮声”则是俨然好句却无深沉之思。纪昀的批评盖为此而发,故其论伤严而似寡恩,却是具眼人语。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1170年(乾道六年)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1182年(淳熙九年)退隐到故乡石湖。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作为封建王朝的高级官吏,被委任“知成都府”、“权四川制置使”,诉江经武汉去四川,两年之后,卸任回临安,又经过武汉,当时正赶上中秋节,登上武昌南楼写下了这首诗。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