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发布者:鹰眼银狐 时间:2024-10-13 10:52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登上玄武山远望,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尘。

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飞过的,心中有着一样的。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玄武山:蜀地山名。

⑵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⑶金酒:即菊酒。色黄,称,又称金花。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

⑷天:鸿雁的天空。

赏析

总章二年(669)来到益州新都任职。时任沛王府修撰的,因写《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是年远游到了西蜀。秋冬之间,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在蜀地任官的与、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这首即为当时所作。

这首写诗人在旅途中过,远望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古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这样表现了诗人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这就是事中寓情;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举出此诗与“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认为两诗同。实际上,王诗与此诗正好可以参读。王、卢的《九日》诗,虽然题材相同,构思相似,但是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的厌倦。而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艺术特色不同,非抄袭雷同可比。这两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是唐人中的名篇。所谓“王、扬、卢、骆当时体”也。具实卢照邻的诗,以“适意为宗”,“不以繁辞为贵”,题材广泛,深情流丽,雄劲,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无论是在“”中还是在整个害初诗坛,都是十分突出的。

创作背景

总章二年(669)卢照邻来到益州新都任职。时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写《斗鸡檄》触怒高宗,被赶出沛王府,于是年六月远游到了西蜀。秋冬之间,卢照邻从益州来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与王勃、卢照邻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这首诗即为卢照邻当时所作。

作者简介

卢照邻(约635~约680),唐代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市)人,为“初唐四杰”之一。曾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继调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辞官,住太白山中。后来受不了疾病的折磨,自投颖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因邓王谋反武则天,受株连入狱,出狱后身染恶疾,生活十分艰辛,常靠乞药乞钱为生,故他的诗多忧苦愤激之辞。其作品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