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原文及注释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原文及注释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赠诗,表达的是仕途失意后的低沉郁闷之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原文及注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原文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日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注释
1、这首诗天宝元年(742)八月作于汴州(今河南开封)。大梁:战国魏都,唐时为汴州治所。却寄:回寄。匡城主人:即《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之“周少府”。匡城,唐滑州属县,在今河南长垣西南。
2、一从:自从。鱼钓:指隐居生涯。
3、十载:自开元二十二年作者“献书阙下”(《感旧赋》序)至天宝元年作此诗时,历时九载,“十载”乃举其成数。
4、谒天阶:谒见天子。
5、归沧浪:归隐林泉。
6、东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岑此行大抵沿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复由匡城至铁丘,再到汴州。
7、日:《四部丛刊》作“夜”。故山:指作者的少室旧居。
8、铁丘:在今河南濮阳县北。
9、拔剌:象声词。鹅鶬:雁的别称。
10、南燕:唐滑州昨城县(今河南延津东),汉代曰南燕县。胙城与匡城紧邻,故此处以南燕代指匡城。
11、籍籍:形容名声甚盛。
12、玉壶:取高洁之意。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作者简介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译文
自从放弃鱼钓生活,十余年来求见明王,可叹无路踏上天阶,又想回那隐居之乡。仲秋季节来到东郡,已见天上降下寒霜,昨夜梦中回到故山,故山芳草色已枯黄。平明时分离开铁丘,太阳落山来到大梁,仲秋分象多么萧条,雁飞声声南归故乡。四面郊野阴云笼罩,一望无边昏暗无光。长风阵阵吹动茅草,野火点点燃烧枯桑。故友您在匡城为官,政绩卓著名声正香。姑且以我玉壶相赠,将它安投放友厅堂。
作者简介
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年~756年)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