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

发布者:一鹤北飞 时间:2024-10-1 11:15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 1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译文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注释

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 2

书事

市朝无处避喧啾,思驾飞车事远游。古志曾云寿多辱,前贤亦说耄宜休。

愈诃彼佛为夷鬼,蹠骂吾师作①盗丘。安得海波都变酒,洗空开辟以来愁。

按:① 原缺,据卢本补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卒谥文定。尝受学于真德秀。诗词颇有感慨时事之作,为南宋江湖诗派和辛派的重要作家。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 3

书事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作者简介

刘因(1249年—1293年),字梦吉,一字梦骥,号静修,容城(今河北徐水)人。[71]元朝大儒,理学家、诗人。

刘因家世儒宗。入元后,与许衡并为“元北方两大儒”。至元十九年(1282年),应召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旋辞归。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再度征召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称疾固辞,以授徒终其余生。[71]至元三十年(1293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刘因得南儒赵复所传程朱理学,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吕祖谦等人之书。尤服膺朱熹,称其“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又谓研读宋儒之学,当从六经、汉唐传疏入门,方可“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不致“穿凿”。提出“诗、书、春秋皆史”之说。著作有《静修先生文集》,系元人所辑。明万历时方义壮又增佚篇为《刘静修先生集》。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 4

书事

忽闻朝报下銮坡,对酒临风发浩歌。

堪象神功为大武,敢将圣德比元和。

江湖一夜涛声息,山岳千年喜气多。

虮虱小臣心万里,痴将《周礼》暗编摩。

作者简介

桑悦(1447年-1503年或1447年-1513年),字民怿,号思玄,别号鹤溪道人,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中国明代学者、诗人、官员。

桑悦于成化元年(1465年),19岁即中举人,后三试礼部,皆以出语不训而被黜。遂以乙榜除泰和训导,迁长沙府管粮通判,又以催科无绩调柳州府通判,不久丁外艰归乡,遂不出。

桑悦为人放诞,好为大言以欺人,晚年居家更加放诞,褐衣楚制,往来郡邑间。乡人莫不重其文,又莫不骇其行。著《庸言》,自诩穷究天人之际,非儒者所知。桑悦作诗喜欢仿学前人,特别青睐晋阮籍咏怀诗,仿作多达54首,对柳宗元体等亦多有仿写。于性命道德之学自负颇有所得,诗中常见“老子”“玄”“仙”“大道”等词汇,有的诗作“浮于理”,缺乏形象性。另外,其“游仙诗”数量可观,有的诗作联系现实,有一定深度,且充满浪漫色彩。著作有《自作假鸣子歌》、《春游歌》、《独坐轩记》、《仙岩记》等。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 5

书事

初晴泥路觉蹒跚,

听彻松涛骨亦寒。

莫恨西风多凛烈,

黄花偏耐苦中看。

白话译文

雨后初晴,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觉得脚步蹒跚;

听到呼啸而过松涛声,亦觉得寒风彻骨,

不要恨西风凛冽,

然而,菊花偏偏在寒风及较差的

环境中中,显得十分好看。

作品赏析

黄宗羲的这首诗,赞美了菊花不怕晴雨寒风,在艰苦环境中怒放。而作者为著名的反清斗士,处境不佳,前路泥泞“觉蹒跚”,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定信念,犹如野外之菊,迎风怒放。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道路泥泞难行,有时生存环境亦寒风刺骨,必须坚定信心,不畏险阻,蹒跚前行,就像寒风凛冽中的“菊花”,偏耐“苦中看”。

作者介绍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 6

书事

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

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

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

飞章奏西蜀,明诏与殊功。

注释

1.书事:记叙当前所见之事。

2.望岁:盼望收成好。切:迫切。

3.耕夫:农民。尽把弓:指被征当兵。把弓,持弓,谓当兵打仗。

4.“千家”二句:这两句说,千家只剩了几个人在(因为都被抓去服兵役),征一次税就使得农民家里十年贫穷(极言捐税苛重)。言人少税重,受剥削之深。

5.没阵:阵亡,战死。

6.飞章:奏章如飞地传送。西蜀:成都一带。当时皇帝避难入蜀。《旧唐书·本纪》卷十九载:“中和元年六月,车驾幸成都府。”

7.明诏:皇帝的诏书,古代封建文人称皇帝所发的命令叫“明诏”。殊功:极大的功劳。

译文

尽管眼看着今年是个好年成,农民们心中却只能空自焦急,所有的丁壮劳动力都被强征去当兵了。

千户人家中只剩下了几个人,官府一次征税就足以使农民家中贫困十年。

士兵们纷纷战死,战场上风沙漫卷,昏暗无比。城头燃起了大火,冲天的火焰,映红了水面和陆地。

领兵将领的奏章迅速地传送到四川成都,皇帝随即下诏称誉嘉奖他们劳苦功高。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僖宗中和元年至三年(881—883年)间,时唐僖宗在成都。据《旧唐书·本纪》卷十九载,广明元年(880年)底,黄巢军攻入长安,僖宗逃往成都,下诏各路兵马围攻长安,此后战事频繁,直到中和三年(883年),沙陀、忠武、义成、义武等军收复长安。此诗即写这段时间的社会现实。

作品鉴赏

此诗以“书事”为题,既是记叙当前所见,亦包含有诗人的批评。在此诗中,诗人对封建统治者压迫劳动人民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此句诗人描绘了农民们盼望好年成的心理,一个“切”字表现了他们好不容易盼来了好年成,却不能去耕种获取一个好收成的急切心情。一个“空”字又道尽了广大农民心中的多少无奈与悲哀。无止境的兵役给广大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此句深刻地揭露了晚唐时期无止境的兵役和繁重的赋役给广大农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千家”与“数人”,“一税”与“十年”,对照鲜明,感情浓烈,勾勒出一幅让人惨不忍的萧索、荒凉的兵荒马乱时代的农村背景图。“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这两句描绘了当时战事的惨烈,一“黑”一“红”这两个极具视觉色彩的形容词,更是把这场战争的残酷场面渲染得惊心动魄。“飞章奏西蜀,明诏与殊功。”这两句暗含对“明诏”、“殊功”的否定,极富讽刺意味。

全诗语言犀利,对仗工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深的不满,寄予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无限的同情。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