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君子,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的。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简介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3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二、曾国藩《诫子书》原文: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翻译: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现在将要与你们永别,特将以下四条教给你们兄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第三、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机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气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国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其实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国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对老百姓讲究仁爱对事物加倍爱惜,那么就是违背甚至抛弃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义。至于那些享有丰厚俸禄的大官,高高地位于众人之上,就应该承担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时和拯救老百姓于饥饿之中的责任。读古书学习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书中的意思,就应该有大力推行古书中自己已经领悟的古人正确思想的责任。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能够成就他人富贵他人的人,人们哪会有不心悦诚服的归顺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一个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与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气相匹配的,就会得到旁人的认可和鬼神的赞许,这是因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织布,一年到头辛苦劳动,才有了几担谷和几匹布的收入,而富贵人家的老爷少爷却一年到头安逸淫乐,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锦罗绸缎。喝醉了酒以后就像猪一样呼呼大睡,醒来后他一叫唤就有下人们对他唯唯喏喏,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连鬼神看见了都不会允许他(富贵人家)这样胡作非为,难道富贵人家就可以长期这样安逸淫乐享福吗?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贤良的大臣,没有一个无时不刻不是把勤劳工作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如果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努力操练和学习技术本领,积极煅练自己的体魄,感觉到自己知识太少时就加倍努力去学习知识,时时刻刻做到居安思危,这样才能够做到通过增长自己的学识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而从为天底下老百姓着想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穿暖衣,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边的蒿草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背负的责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勤苦劳动的人长寿,安逸享受的人短寿,勤劳的人因为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学有才干而能够派上用场,安逸享受的人因为从不参加社会劳动,毫无才干而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人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神明都对他的行为感到钦佩敬仰,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就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而使鬼神都他的行为感到厌恶。
这四条是我从数十年的人生中积累的,你们兄弟们记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传给子子孙孙,这样,我们曾家就可以长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注释
[1] 慎独:语出《大学》第六章:“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谓在独处中谨慎不苟。
[2] 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语本《大学》第六章朱子《集注》:“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好好色,喜欢美色。恶恶,憎恨丑恶。恶恶臭,讨厌不好的气味。
[3] 人欲:人的欲望。《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唐孔颖达疏:“灭其天生清静之性,而穷极人所贪嗜欲也。”
[4] 天理:天性,永恒的客观道德法则。宋代理学家将人伦纲常视作天理。
[5] 自慊(qiè):自快,自足。《大学》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子《集注》:“谦,读为慊”,“谦,快也,足也”。
[6] “戒慎”“恐惧”:语本《中庸》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朱子《集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7] 自反而缩: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8] “仰不愧”“俯不怍”:语本《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9] 养心莫善于寡欲:语本《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10] 内省不疚:语本《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谓自我反省而无愧疚。又《中庸》尾章:“《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11] 对天地质鬼神:语本《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朱子《集注》:“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12]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朱子《集注》:“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也。”“慊,快也,足也。言所行一有不合于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
[13] 天君泰然:语出范浚《心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意谓内心安泰。旧谓心为思维器官,称心为“天君”。《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14] 守身:保持品德和节操。《孟子·离娄上》:“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东汉赵岐注:“事亲,养亲也;守身,使不陷于不义也。”
[15] 主敬:以恭敬为原则,恪守诚敬。儒家休养功夫,尤为宋明理学所提倡,以此为律身之本。《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16] 程朱:指宋朝理学家二程子(明道先生程颢、伊川先生程颐)和朱子(朱熹)。传统儒家,以孔、孟、程、朱为正统。
[17] 专静纯一:指用心专一、纯粹,不浮躁。为宋明理学所提倡。《朱子语类·读书法》:“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朱子语类·训门人》:“某人来说书,大概只是捏合来说,都不详密活熟。此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要须养得此心令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便好。”
[18] 整齐严肃:仪表端正严肃。为宋明理学所提倡。《朱子语类·持守》:“问敬。曰:‘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朱子语类·训门人》:“书有合讲处,有不必讲处。如主一处,定是如此了,不用讲。只是便去下功夫,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
[19] 工夫:理学家称积功累行、涵畜存养心性为工(功)夫。《朱子语类》卷六十九:“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
[20] 出门如见大宾:此句与下句“使民如承大祭”,语本《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大宾,《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汉郑玄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本是周王朝对来朝觐的要服(按: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两千里为要服。《尚书·禹贡》:“五百里要服。”孔传:“绥服外之五百里,要束以文教者。”)以内的诸侯的尊称。此指身份极高贵的宾客。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也称“大宾”。
[21] 大祭:古代重大祭祀之称。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周礼·天官·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汉郑玄注:“大祭,天地;中祭,宗庙;小祭,五祀。”《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汉郑玄注:“禘祫及大丧陈之,以华国也。”《尔雅·释天》:“禘,大祭也。”晋郭璞注:“五年一大祭。”
[22] 气象:迹象,气度。此句“气象”,语本《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朱子《集注》所引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
[23] 修己以安百姓:语本《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4] 笃恭而天下平:语本《中庸》尾章:“《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朱子《集注》:“笃,厚也。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之极功也。”又,“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连用,语本《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朱子《集注》所引程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知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
[25] “程子谓”几句:引程子之言,参前注。四灵,指麟、凤、龟、龙四种灵畜。《礼记·礼运》:“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唐孔颖达疏:“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故谓之灵。”事天飨(xiǎnɡ)帝,侍奉上天,祭祀上帝。《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
[26] 切近:非常贴近,非常符合(自身需要)。
[27] 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语本《礼记·礼运》:“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肌肤之会,指肌肉皮肤紧凑,不松弛。筋骸之束,指骨骼牢固,不松散。《论语·泰伯》朱子《集注》:“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28] 庄敬:庄严恭敬。《礼记·乐记》:“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唐孔颖达疏:“若能庄严而恭敬,则严肃威重也。”
[29] 安肆:安乐放纵。《礼记·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唐孔颖达疏:“言小人安乐则其性情日为苟且。”
[30] 征应:证验,应验。
[31] 坛庙:坛,指天坛、地坛、社稷坛等;庙,指祖庙及诸神庙。泛指朝廷祭祀场所。《周礼·春官》有典祀,负责四郊坛庙的祭祀。其后历代都有掌坛庙祭祀的官员。祭献:祭祀供奉。
[32] 悚:此指因恭敬而全神贯注。
[33] “若人”四句:语本《论语·尧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4] 民物:泛指人民、万物。
[35] 私己:自私、利己。
[36] 仁民爱物:语本《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子《集注》:“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意谓爱护百姓,爱惜万物。
[37] 拯民溺:比喻解救人民的困苦危难。拯溺,指救援溺水的人,引申指解救危难。《邓析子·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38] 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尚书·周官》:“学古入官。”孔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
[39] 粗知:略知。
[40] 觉后知、觉后觉: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朱子《集注》:“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又《孟子·万章下》:“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41] 自了:《晋书·山涛传》:“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后谓只顾自己、不顾大局者曰“自了汉”。
[42] 教养:教育培养。《东观汉记·马融传》:“马融才高博洽,为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庶汇:黎民百姓。唐李商隐《为安平公谢除兖海观察使表》:“伏惟皇帝陛下钧陶庶汇,亭毒万方。”
[43]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语本《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谓自己想要有所树立,也让别人能有所树立;自己追求通达,也让别人能通达。
[44] 与物同春:与万物一起欣欣向荣。
[45] 张子:北宋大儒张载。《西铭》:见前注。
[46] 民胞物与: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谓世人,皆为我的同胞;万物,俱是我的同辈。后因以谓泛爱一切人和物。
[47] 宏济:大力匡救,广泛救助。群伦:同类,同等的人们。
[48] 性分当然之事:天赋本性决定的理所当然之事。“性分”“当然”为宋明理学习用语。
[49] 曰悖德、曰贼:用张载《西铭》“违曰悖德,害仁曰贼”语典。
[50] 曾无:竟无,乃无。
[51] 韪(wěi)之:认同他,认为他是对的。
[52] 石:计量单位。作为重量单位,合一百二十市斤。《汉书·律历志上》:“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国语·周语》:“重不过石。”三国吴韦昭注:“百二十斤也。”又,作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3] 珍羞:亦作“珍馐”,指珍贵美味的肴馔。汉张衡《南都赋》:“珍羞琅玕,充溢圆方。”
[54] 酣豢(huàn):指沉醉(于某种情境)。宋欧阳修《释惟俨文集·序》:“苟皆不用,则绝宠辱,遗世俗,自高而不屈,尚安能酣豢于富贵而无为哉?”
[55] 一呼百诺: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权势显赫,侍从众多。
[56] 汤:商汤,商朝开国君王。昧旦丕显:语本《左传·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晋杜预《集解》:“昧旦,早起也。丕,大也。言夙兴以务大显,后世犹解怠。”谓早起行大明之道。又汉张衡《京都赋》引“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句《文选》旧注:“昧,早也。丕,大也。显,明也。怠,懈也。谓起行大明之道,后世子孙,犹尚懈怠。”据《左传》,“昧旦丕显”四字出自谗鼎的铭文,旧注皆不云谗鼎为商汤之物,曾国藩或有所本。
[57] 文王:周文王。日昃(zè)不遑:“日昃不遑暇食”的省称,语本《尚书·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意谓周文王勤于政事,日头偏西都来不及用餐。
[58] “周公”句:语本《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59] 《无逸》:《尚书·周书》篇名。是周公训诫周成王之作。《尚书·无逸序》:“周公作《无逸》。”孔传:“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
[60] “推之”三句:《尚书·无逸》篇云“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历述殷中宗、殷高宗、祖甲及周文王在位之年,是“勤则寿考”之证。又云(祖甲之后)“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是“逸则夭亡”之证。历历不爽,每一件都如此(毫无偏差)。
[61] 危虑:犹苦思。宋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
[62] 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63] “一夫”二句:语本《尚书·说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孔传:“伊尹见一夫不得其所,则以为己罪。”
[64] 大禹之周乘四载:《尚书·益稷》:“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孔传:“所载者四,水乘舟,陆乘车,泥乘,山乘樏。”四载,指古代的四种交通工具。
[65] 过门不入:据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66] 墨子之摩顶放踵:《孟子·尽心上》:“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东汉赵岐注:“摩突其顶下至于踵。”摩顶放踵,谓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形容不辞辛苦,舍己为人。
[67] 博济:广泛救助。神祇:指天神与地神。《尚书·汤诰》:“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孔传:“并告无罪称冤诉天地。”《史记·宋微子世家》:“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南朝宋裴骃《集解》引马融曰:“天曰神,地曰祇。”亦泛指神灵。钦仰:景仰,敬慕。
[68] 神鬼不歆(xīn):指鬼神不肯享受供物。
[69] 骈集:凑集,聚集。
[70] 儆惕:戒惧。
[71] 勖(xù)勉:勉励。
[72] 相稽:互相考核,互相督责。
赏析: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今天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当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诫子书其实是曾国藩的遗书,为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训。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