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鹊桥仙》全诗译文及赏析

发布者:宝贵光阴 时间:2024-6-10 01:23

秦观《鹊桥仙》全诗译文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秦观《鹊桥仙》全诗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么忍心回顾。

【译文】

彩云显露着自己的乖巧,流星传递着牛女的愁恨。

纵然那迢迢银河宽又阔,鹊桥上牛郎织女喜相逢。

团圆在金风习习霜降日,胜过了人间多少凡俗情。

莫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莫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

莫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莫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

只要是真情久长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译文二】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相会如梦似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评点】

《鹊桥仙》本是歌咏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乐曲,此词的内容正是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的上片描写了牛郎织女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渲染了相聚的气氛,“银汉迢迢暗度”推进了牛郎织女渡河赴会的情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由叙述转为议论,他们虽然难得见面,但在这秋风白露的七夕,他们却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写牛郎织女依依惜别的深情。“柔情似水”取景银河水,形容他们的缠绵深情,如天河中流水一样恒久清澈;“佳期如梦”既说明聚会的短暂,又展现了他们久别重逢后如梦似幻的心境,以至于“忍顾鹊桥归路”,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末两句发表议论,词人深情慰勉牛郎织女: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正是这两句,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升华了本词的高度,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也使整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词中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词人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认为,此词是秦观为寄情长沙义倡而作,写于湘南郴州,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的七夕。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关于长沙义倡,洪迈《夷坚志补》卷二有较详细的叙述:“义倡者,长沙人也,不知其姓氏。家世倡籍,善讴,尤喜秦少游乐府,得一篇,辄手笔口咏不置”,秦观南迁,取道长沙,访潭土风俗,邂逅了这位艺妓。秦观观其姿容既美,出语真诚,遂亮明身份,艺妓又惊又喜,殷勤款待少游,遍歌淮海乐府。秦观与她缱绻数日,临别之际,艺妓表达了侍奉左右的心愿。秦观答应她,将来北归重逢,便是于飞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的藤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艺妓的故事,“湖南人至今传之,以为奇事”。洪迈提到常州校官钟将之感其事,为艺妓作传,名《义倡传》。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浅,相聚又谈何容易。其实《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沉重叹息也包含了对长沙艺妓的长相思。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借牛女双星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出生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至和二年(1055年),父亲游太学归来,因同学王观及其堂弟王觌有文名,因此而给其命名为秦观。

秦观少时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于文词之间。嘉祐三年(1058年)时即略通《孝经》《论语》《孟子》的要旨。

熙宁二年(1069年),秦观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

熙宁五年(1072年),孙觉任吴兴太守,秦观因为是其亲戚而成为其幕僚。在孙觉的指导下,他开始读兵家书,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又作有《吴兴道中》《陈令举妙奴诗》《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等诗。

熙宁八年(1075年),显之长老住在高邮,秦观与之游,作有诗文多篇。同年,秦观岳父去世,两日后岳母蔡氏以死相殉。秦观作《徐君主簿行状》《蔡氏夫人行状》《蔡氏哀词》。

熙宁九年(1076年),孙觉因祖母去世回高邮守孝闲居,僧参寥来高邮,秦观得以结识参寥。八月,秦观、参寥陪同孙觉前往历阳惠济院拜访漳南道人昭庆。期间沐浴温泉、游龙洞、谒项羽祠,作诗三十首、《汤泉赋》一篇。

熙宁十年(1077年),秦观闲居高邮,从事耕作。期间作有《田居四首》及《纳凉》诗。九月,漳南道人来高邮,秦观应邀作《游汤泉记》。

拜入苏门

元丰元年(1078年)春,秦观在家读书准备应考。因孙觉将要赴任,秦观作《奉和莘老》《次韵莘老》诗相送。四月,准备入京应考,途径徐州,携李公择书拜谒苏轼,这是他与苏轼的初次见面,并正式成为其门下士,作有《别子瞻》《戏云龙山人二绝》诗。同年,秋试落第,过泗州东归,参寥作诗安慰,苏轼有和作,并有书。秦观回到高邮后,作有《掩关铭》《叹二鹤赋》《黄楼赋》。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苏辙兄弟常有书信往来。并作有《南乡子·妙手写徽真》词。年底,代替参寥作《与钟公实启》一文,并有《寄孙传师著作》诗。

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十五日,秦观作《五百罗汉图记》。同年春,作《次韵参寥三首》诗。三月,苏轼自徐州徙知湖州,途径高邮,与秦观、参寥相会,三人结船过无锡、游惠山。六月,赴会稽看望祖父,得以结识太守程师孟(即程公辟),与之游鉴湖、访兰亭,谒大禹庙,留下不少诗篇。有《望海潮·秦峰苍翠》《满庭芳·雅燕飞觞》《南歌子·夕露沾芳草》《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等词。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秦观前往湖州看望。八月,过杭州,与参寥月夜游西湖,谒辩才大师于潮音堂,应邀作《龙井记》《龙井题名记》。年底,与程师孟辞别。

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在高邮闭门读书。同年春,作《寄程公辟》《竹诗》等诗。苏辙被贬迁途径高邮,秦观伴其游扬州。同年,鲜于侁任扬州太守,以礼相待秦观,秦观为其作《鲜于子骏使臣生日》诗,《扬州集序》,《望海潮·星分牛斗》词。同年秋,黄庭坚、李之仪等先后途径高邮,与秦观相会,相与唱和,秦观称黄庭坚为“江南第一等人物”。

落第闲居

元丰四年(1081年)春,叔父秦定入京改官,秦观侍奉祖父回到高邮,安厝亡婶于扬州。同年夏,与弟秦觌、秦觏习制科之文。同年秋,在扬州应省试,作《中秋口号》诗。十月,作《徐氏夫人墓志铭》。冬末,作《与苏公先生简》,致书苏轼,言及兵法、治盗等策论。

元丰五年(1082年)春,秦观应礼部试落第。西游洛阳,作《白马寺晚泊》《春日杂兴》诗,《望海潮·梅英疏淡》《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词。至黄州会见苏轼,结识陈季常。秋归高邮,作《圆通禅师行状》文,赋《长相思·铁瓮城高》词。

元丰六年(1083年)春,秦观作有诗词多首,追忆往日交游。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作《兰亭跋》、书《兰亭序后》。闲居无事,作《蚕书》。编《逆旅集》。九月,王观母亲去世,秦观为其作《李氏夫人墓志铭》。辑《精骑集》。同年,作有《银杏贴》及《对淮南诏狱》诗。

元丰七年(1084年)春,王巩自宾州放归,秦观作《次韵马忠玉喜王定国还自宾州》。十月,秦观前往润州,与苏轼同游金山,有诗多首,如《宿金山》《金山晚眺》等。十月末,与苏轼告别,苏轼赋词以赠。返回高邮后,秦观编《淮海闲居集》。赴京师前,为投谒,作有《谢王学士书》《谢曾子开书》。岁末,西行赴京师。

蔡州任上

元丰八年(1085年)春,秦观考中进士,作《谢及第启》一文。三月五日,宋神宗驾崩,作《神宗皇帝晏驾功德疏》。秦观初授定海主簿,未赴任。五月,为干谒,作《上吕晦叔》书。十月,被任命为蔡州教授,回家接母亲,途经南都,与太守王胜之游。因慕马少游的为人,改字少游。回到高邮后,作《谒先师文》。岁末,侍奉母亲到蔡州教授任。

元祐元年(1086年)春,秦观作有《登第后青词》《拟郡学试东风解冻诗》《拟郡学试近世社稷之臣论》《送张和叔兼简鲁直》诗。清明,赠营妓娄东玉《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词,赠营妓陶心儿《南歌子·玉楼迢迢尽》词。此后,因连月阴雨,秦观作《祈晴文》,并考察蔡州山川形势,作《汝州涨溢说》一文。

元祐二年(1087年)夏初,秦观得肠疾,作《书辋川图后》文。病好后,赴京师,讲著述之科。九月,宋哲宗正式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宝册,回到蔡州的秦观代州守分别写祝贺受册表。

元祐三年(1088年)春,秦观被召至京师,以应制科,上进策三十篇。当时洛党、蜀党交恶,秦观属蜀党,遭到排挤。因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俱在京师,人称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廌,人称苏门六君子。同年,秦观作有《和东坡红鞓带》《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送王元龙赴泗州粮料院》《赠蹇法师翊之》等诗。

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底,范纯仁罢相,出知许州,特荐秦观堪备著述之科,檄至,秦观作书辞谢。八月,欧阳修夫人薛氏去世,秦观代作祭文。又应友人王叔瞻之请,为其作《书王氏斋壁》一文。同年,作有《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送蔡子骧用蔡子骏韵》等诗。

入京为官

元祐五年(1090年)春,孙觉卒于高邮,秦观作《孙莘老挽词》四首。五月,因范纯仁推荐,被召至京师,应制科,授太学博士,负责校对黄本书籍。同年,写有《魏景传》《眇倡传》《庆禅师塔铭》《祭监税主簿文》等文。

元祐六年(1091年),秦观供职秘书省。七月,迁秦观为校书秘书省正字。八月初一,赵君锡迫于贾易压力,上表诋毁秦观“不检”,要求罢去秦观正字,秦观也自请辞免。八月底,秦观被罢去正字,依旧负责校对黄本书籍。

元祐七年(1092年)春,秦观因家贫乞米于钱勰,作有《春日偶题呈钱尚书》诗。同年,作有《送冯梓州序》《李状元墓志铭》《录壮愍刘公遗事》等文。

元祐八年(1093年)春,秦观作有《元日立春三首》诗。正月十五日,作有《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首》诗。七月,迁国史院编修官,授左宣德郎。秦观上辞表,不允。八月十二日,诏赐秦观笔墨器币,秦观作《赐砚记》记之。

贬谪处州

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新党”执政,迫害“旧党”,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离京前以词抒愁,写有《望海潮·梅英疏淡》《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风流子·东风吹碧草》《虞美人·高城望断尘如雾》等词。闰四月,御史刘拯上表,说秦观影附苏轼增损《神宗实录》,请改贬其为处州酒监税,宋哲宗允许。在前往处州途中,秦观作有《赴杭倅至汴上作》《艇斋》《送酒与泗州太守》《题金华山寺壁》《精思》等诗,作有《满庭芳·晓色云开》词。

绍圣二年(1095年)春,秦观在处州,作有《千秋岁·水边沙外》《好事近·春路雨添花》等词,作有《题务中壁》《处州闲题》《文英阁二首》《处州水南庵二首》等诗。

罢职远谪

绍圣三年(1096年)春,秦观被罢职。夏初,朝廷遣使望风承旨,来找秦观的过失,但没有找到,因秦观诗中有佛书语,以此为罪名,削秩徙郴州。遭此突变,秦观在行前作有《留别平阇黎》诗以记恨。途径庐山,作有《白鹤观》诗,《梦中题维摩诘像赞》一文。十月,将过洞庭湖,作《祭洞庭文》。夜泊湘江,赋《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词。途径长沙,结识一义妓,为赋《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词。同年冬,途中赋词《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诗作有《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二绝》。岁末至郴州贬所,除夕之夜,作有《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词。

绍圣四年(1097年)春,秦观赋《踏莎行·雾失楼台》《点绛唇·醉漾轻舟》《鼓笛慢·乱花丛里曾携手》《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等词。同年秋,赋《满庭芳·碧水惊秋》词。同年冬,诏命编管横州,苦恨再次远谪,作有《自警》《冬蚊》诗。

元符元年(1098年)春,秦观自郴州徙横州,自悔为官误身,作《反初》诗。至横州,寓居浮槎馆,作《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词。春暮,赋《青门饮·风起云间》词。九月,诏特除名,永不录用,移送雷州编管。

元符二年(1099年),秦观自横州徙雷州,当时,苏轼在琼州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中和镇),两人隔海相望,时通音讯。同年,秦观作有《雷阳书事三首》《海康书事十首》《饮酒诗四首》等诗。

放还去世

元符三年(1100年)元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秦观身处雷州,自觉不久于人世,效仿陶渊明,自做《挽词》。五月,朝廷大赦。六月,苏轼内移廉州,途经雷州,两人相见,秦观赋《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词以记之。苏轼走后,秦观的心境也放松了不少,他多次到乡民中体察他们的疾苦,观摩当地的风俗。七月,诏命复秦观为宣德郎,放还横州。八月十二日,行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其子秦湛闻噩耗自旅次来奔丧,扶梓北还。苏轼闻耗,大哭不已,两日为之食不下。参寥、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各有哀辞。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秦湛奉秦观灵柩停殡于潭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去世。

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诏立《元祐奸党碑》,秦观与苏轼等被列名。

崇宁二年(1103年),诏令焚毁苏轼、秦观等人文集,各地遍立奸党碑。

崇宁四年(1105年),诏除党人禁,秦湛得以奉秦观灵柩归葬于广陵。后秦湛通判常州,合葬父母于惠山之阴。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