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6篇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6篇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1
原文:
念奴娇·炎精中否
宋代:黄中辅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译文: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宋朝的国势还是如日中天吗?可叹人材平庸,不见杰出的英雄。金兵长驱直入三困汴京,谁是保国的壁垒长城?天翻地复,二帝被虏,深仇大恨何时雪清。君王求贤三顾茅庐,民间自有隐居的豪英。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上天希骥大宋中兴,新皇神武英明,如周武王姬发一样贤明。海内边陲愿为朝廷效力,狂妄的金人很快就要灰飞烟灭无踪。高宗南渡驾兴临安,使人无处拜谒宫廷。空怀愤慨激昂,一腔孤忠,相伴只有秋月下闪着冷光的剑锋。
注释:
炎精中否(pǐ)?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què),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精:太阳的别称,引申为国运。中否:是否处于正中。胡马:指金兵。阙:皇宫前面两边的门楼,代指京城。万国:天下、四面八方。两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当时都被俘虏囚禁在北方。草庐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zhǒng)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hūn)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máng)冷浸秋月。
踵:追逐、追随。曾孙周发:指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未竞之业,灭商兴周。翠羽: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指皇帝的仪仗。阍:宫门。剑铓:剑的尖锋。
赏析:
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表达了词中对国势衰颓及朝中人材平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阁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衰。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锥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朝廷无人、恢复无期的无比愤慨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词人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上片多用问句,“谁作长城坚壁?” “此恨何时雪?”淋漓尽致地宣泄心中的愤激之情。“岂无高卧贤杰”与下片“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对应,写出“孤忠耿耿”、报国无门之痛。全词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2
原文:
炎精中不,叹人才委屈,没有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是长城的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我讨厌什么时候下雪。草屋三愿,难道没有高卧贤杰吗?天意眷我中兴,我皇帝神武,跟随曾孙。河海封疆效顺,疯狂俘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敲门没有路,只有冲冠发。孤独忠诚,剑冷浸秋月。
注释:
①炎精:太阳的名字。
②跟踪:追逐,
③翠羽:皇帝车上装饰的羽毛代表皇帝。
④宫门。这一代指皇帝。
⑤剑:剑尖。
赏析:
在最后一部电影中,我感叹大部分中原地区没有皇室侵略者的指挥官,也没有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的长城。结果,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接攻击京阙,人民逃跑,徽秦皇帝被俘虏。他愤怒地喊道:你讨厌什么时候下雪?然后,作者自然想到诸葛亮,他帮助刘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叹了口气:努力。他叹了口气:现在没有圣人躺在草地上吗?当时,许多诗人对入侵者表达了强烈的愤怒,但此时,由于投降者的成功,抗日战争受到阻碍。愤怒的忧国之声无助地降低了音调,从愤怒的外部问题到愤怒的内部问题。
在下一部电影中,首先表面上赞扬了高宗赵构的ZTE,但实际上反映了赵构对敌人的恐惧,无意中回到中国。当金人南下时,他匆匆逃到杭州,很快就逃到了海上,这让金人直接进入了丑陋的行业。翠雨南巡,敲门没有路,大多数抗金军士兵甚至看不到皇帝的影子,谈论勤奋的国王为国家服务!最后,孤独忠诚,剑沉浸在秋月,充满了为国家服务的心,没有为国家服务的道路,空使剑沉浸在秋月下的无助中,表达了无限的悲伤、愤怒和深深的情感。
作者的感情高而不是傲慢,强壮而不是强壮,愤怒和悲伤,充满危机感和焦虑的祖国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这样人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压抑,和深深的悲伤。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3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愿,岂无高卧贤杰。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注释:
①炎精:太阳的名号。②踵:追逐、追随。③翠羽:帝王车子上装饰的羽毛,代指皇帝。④阍:宫门。此代指皇帝。⑤剑铓:剑的尖锋。
赏析:
1126年(靖康二年)金兵攻陷宋朝汴京,掳去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所有皇族,北宋灭亡。第二年(1127)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建立南宋,改元建炎。任用主战派李纲为相。李纲举荐宗泽留守东京。宗泽整修城防,招摹义军,联络八字军,任用岳飞为将,屡次打败金兵。宗泽备战备粮,疏请高宗还都,下令北伐,以雪靖康之耻,奏章落到时在扬州宋高宗身边的投降派大臣黄潜善、汪伯彦手里,两人却肆意攻击,百般阻挠,不让宋高宗回汴京主持抗金。宗泽见奸臣当道,复国无望,忧愤成疾去世。宗泽死后汴京不保,金兵长驱直入,渡江南下。黄中辅爱国心切,很想报效国家,苦于请缨无路。
黄中辅得知舅父抱恨去世,表哥宗颖也赋闲在外,壮志难酬。国家危亡,自己又报国无门,他悲愤极了,写了这一首《念奴娇》词。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4
《念奴娇·炎精中否》
宋代:黄中辅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念奴娇·炎精中否》译文
宋朝的国势还是如日中天吗?可叹人材平庸,不见杰出的英雄。金兵长驱直入三困汴京,谁是保国的壁垒长城?天翻地复,二帝被虏,深仇大恨何时雪清。君王求贤三顾茅庐,民间自有隐居的豪英。
上天希骥大宋中兴,新皇神武英明,如周武王姬发一样贤明。海内边陲愿为朝廷效力,狂妄的金人很快就要灰飞烟灭无踪。高宗南渡驾兴临安,使人无处拜谒宫廷。空怀愤慨激昂,一腔孤忠,相伴只有秋月下闪着冷光的剑锋。
《念奴娇·炎精中否》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精:太阳的别称,引申为国运。
中否(pǐ):是否处于正中。
胡马:指金兵。
阙(què):皇宫前面两边的门楼,代指京城。
万国:天下、四面八方。
两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当时都被俘虏囚禁在北方。
草庐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踵(zhǒng):追逐、追随。
曾孙周发:指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未竞之业,灭商兴周。
翠羽: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指皇帝的仪仗。
阍(hūn):宫门。
剑铓(máng):剑的尖锋。
《念奴娇·炎精中否》创作背景
《念奴娇·炎精中否》作于南宋初年,题于邮亭壁间(或谓题于吴江桥上)。当时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沦丧,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即位后便怆惶南逃,形势十分危急。词人在听闻舅父宗泽病逝噩耗,又见国事如麻,义愤填膺,于是写下这首词。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
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表达了词中对国势衰颓及朝中人材平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阁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衰。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锥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朝廷无人、恢复无期的无比愤慨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词人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上片多用问句,“谁作长城坚壁?”“此恨何时雪?”淋漓尽致地宣泄心中的愤激之情。“岂无高卧贤杰”与下片“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对应,写出“孤忠耿耿”、报国无门之痛。全词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念奴娇·炎精中否》作者介绍
黄中辅(1110—1187)字槐卿,晚号细高居士。是抗金名将宗泽的外甥。义乌县城东隅金山岭顶人。祖父景圭,金吾卫上将军,居浦阳(今浦江)。父琳,迁居义乌。黄中辅赤诚爱国,忠奸分明,祟尚气节,不为苟合。时秦桧柄国,诬害忠良,粉饰太平,不思北进,黄中辅于京师临安太平楼题句“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为世人所重。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5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
此句出自宋代诗人黄中辅的《念奴娇·炎精中否》
念奴娇·炎精中否原文: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愿,岂无高卧贤杰。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念奴娇·炎精中否注释
①炎精:太阳的名号。
②踵:追逐、追随。
③翠羽:帝王车子上装饰的羽毛,代指皇帝。
④阍:宫门。此代指皇帝。
⑤剑铓:剑的尖锋。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
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他愤怒地呼喊:“此恨何时雪?”接着,作者自然地联想到辅佐刘备成就大业,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喟然长叹:难道现在就没有在草庐中高卧的贤杰?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起首表面上赞颂了高宗赵构的中兴,实则反映了赵构畏敌如虎,无心复国,在金人南下时即仓皇逃至杭州,不久又狼狈逃至海上,至使金人长驱直入的丑行。“翠雨南巡,叩阍无路”,广大抗金将士连皇帝的影子都见不上,谈何勤王报国!最后“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对自己满腔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路,空使剑冷浸于秋月之下的无奈,表达了无限的悲愤和深深的感慨。
作者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人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
《念奴娇·炎精中否》赏析6
原文: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愿,岂无高卧贤杰。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背景
1126年(靖康二年)金兵攻陷宋朝汴京,掳去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所有皇族,北宋灭亡。第二年(1127)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建立南宋,改元建炎。任用主战派李纲为相。李纲举荐宗泽留守东京。宗泽整修城防,招摹义军,联络八字军,任用岳飞为将,屡次打败金兵。宗泽备战备粮,疏请高宗还都,下令北伐,以雪靖康之耻,奏章落到时在扬州宋高宗身边的投降派大臣黄潜善、汪伯彦手里,两人却肆意攻击,百般阻挠,不让宋高宗回汴京主持抗金。宗泽见奸臣当道,复国无望,忧愤成疾去世。宗泽死后汴京不保,金兵长驱直入,渡江南下。黄中辅爱国心切,很想报效国家,苦于请缨无路。
黄中辅得知舅父抱恨去世,表哥宗颖也赋闲在外,壮志难酬。国家危亡,自己又报国无门,他悲愤极了,写了这一首《念奴娇》词。
鉴赏
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他愤怒地呼喊:“此恨何时雪?”接着,作者自然地联想到辅佐刘备成就大业,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喟然长叹:难道现在就没有在草庐中高卧的贤杰?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起首表面上赞颂了高宗赵构的中兴,实则反映了赵构畏敌如虎,无心复国,在金人南下时即仓皇逃至杭州,不久又狼狈逃至海上,至使金人长驱直入的丑行。“翠雨南巡,叩阍无路”,广大抗金将士连皇帝的影子都见不上,谈何勤王报国!最后“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对自己满腔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路,空使剑冷浸于秋月之下的无奈,表达了无限的悲愤和深深的感慨。
作者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人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